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農業生態展區
搜主題

什麼是農業?

農業是人類維持生命存續的必要活動。培育野生植物和馴養野獸,是世界史前史上極重要的發展之一。食物生產肇始之後,人類的居址更為固定,人口的密度也隨之增加。一萬年以前,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從事狩獵和採集活動;二千年前,大多數人則已從事農作或放牧活動。生產食物使人類對環境的態度發生改變,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現今所謂的農業,係指利用土地、陽光、水分、空氣與礦物質培育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以獲得生活物資或維護生活環境的產業。狹義的定義,指栽植農藝和園藝作物;廣義的農業則包括農、林、漁和畜牧等產業。

農業的起源

農業的起源地,有一元論和多元論的不同看法。有的理論認為更新世末期的乾旱,使植物、動物和人類彼此間發生共生關係,人類開始從事產食活動,以確保食物來源不絕。

  1. 「一元論」主張農業在一特定的區域發生,有的學者認為東南亞地區可能是當初培育植物及馴養動物的重要中心,農業活動可能是自東南亞傳播到近東地區的結果,有些則認為是在西亞的肥沃月灣,然後向世界各地傳播。
  2. 「多元論」主張世界各地有許多個獨立的農業起源地,如美洲,特別是中美和南美、近東及非洲地區以及中國及東南亞。這幾個中心的農業文明是彼此獨立且平行發生的,每個起源中心有自己獨特的品種。

現在則多採生態學的解釋,認為食物的生產幾乎同時在世界許多地方發展的。人類在各式各樣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經不斷實驗改良的過程,栽植和培育認為可以當作食物的農畜產品。

  1. 東亞:稻、茶、梅、白菜﹑蘿蔔﹑荔枝﹑龍眼﹑奇異果
  2. 熱帶南亞:香蕉﹑榴蓮﹑甘蔗、柚﹑椰子、芋頭
  3. 西南亞:小麥﹑石榴、櫻桃﹑西洋梨﹑甘藍
  4. 地中海:葡萄、花椰菜﹑捲心菜﹑甜菜﹑橄欖﹑茴香
  5. 非洲 (衣索比亞):咖啡﹑芝麻﹑椰棗﹑西瓜﹑高粱﹑薯蕷
  6. 中美洲:玉米﹑甘薯﹑菜豆﹑龍舌蘭、酪梨
  7. 南美洲安地斯:馬鈴薯﹑花生﹑番茄﹑可可﹑鳳梨

新石器時代農業與畜養的出現,使人類從依賴自然界的食物資源維生,轉為主動生產糧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的劇變,因此稱之為「新石器時代革命」或「第一次革命」。學術界對農業的起源,主要有下列幾種主張:

  1. 綠洲說:冰河時代末期,近東地區的氣候,由濕潤寒冷變為溫暖乾燥。植物依附在河邊或綠洲區域生長,動物則棲息在水源附近,人類逐水草而居,藉以觀察並利用周邊的野生動植物,將之馴化並進行人工栽培,由此出現農業。
  2. 原生地說:冰河時代後期的近東地區,曾有野生穀物和野生動物共生的地帶。更新世末期,人類採集食物的能力相對提高,可供食用的動植物資源也更加豐富,隨著定居的時間逐漸變長,對周圍動植物的認識也逐漸加深。人們反覆試驗穀物的收割和種植,以及動物的捕獲與豢養,農業因而產生。
  3. 全新世氣候變化說:全新世氣候變化說的學者認為大約在公元前9000年前,氣候開始變得溫暖濕潤,隨著野生穀物的生長地擴張,人們為了方便採集食物,開始在平原上生活。一些人類無意中遺落的種子,在住家的周圍發芽生長,使人們逐漸掌握了野生穀物的生長規律,開始種植穀類作物,而居住地周圍的空地,也提供獵人飼養動物的機會,農業與豢養因而產生。
  4. 人口壓力說:更新世末期的溫暖氣候,使得植物繁盛,人口也隨之增加。因人口增加而需要更多的食物,靠採集野生植物已不能滿足需要,迫使人們開始嘗試種植野生穀物。糧食的增多也引起人口增加,當人口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時,便需要改進種植技術以提高產量,農業就是在這樣反饋的過程中產生。
  5. 周緣地帶說:在一個區域內,由於人口的增加,使原來的生活區域難以供應足夠的食物,於是出現了兩個集團,多出來的人口成為移居集團,向周圍較適於生存的地區轉移,而留在原來核心地帶的則是留居集團。顯然,移居人口居住的周緣地帶,尤其是條件較差的地區,迫切需要開發新的食物來源,農業因而產生。
  6. 宴饗說:農業開始初期,由於馴化的動植物數量有限,收穫也不穩定,所以它們在當時人類的食譜上,不可能佔據很大的比重,何況有些栽培植物更與充飢完全無關。因此,有些動植物的馴化及種植,可能是在食物資源充裕的條件下增加食物種類的結果。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2/11/28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