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研究者簡歷

黃俊霖
黃俊霖 - 副研究員
  • 生物學組, 維管束學門
  • wagtail@mail.nmns.edu.tw

學歷:

1994 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學系
1996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
2011 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

經歷

2017.2~迄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 副研究員
2017.5~2022.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活動推廣科科長
2011.6~2017.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 助理研究員
2009.8~2010.7 美國杜克大學生物系 訪問研究
2009.12~2010.7 美國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 訪問研究
2006~2017 維管束植物標本蒐藏經理
2002~2007 本館學術期刊-蒐藏與研究(Collection and Research)及專刊 助理編輯
2000 「2000年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研討會論文集」 助理編輯
1999.3~2011.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 研究助理
1998.6~1999.2 臺灣糖業研究所園藝系 研究助理

研究領域

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為野生稻抗病基因的分子演化。分子演化的分析方法,有助於篩選出具有功能的基因,並探討序列變異在基因功能改變的意義。1980年代,木村資生博士提出的中性假說(neutral theory)以隨機性來解釋基因變異的結果,挑戰長期以來以自然選汰(natural selection)解釋基因變異的觀點;中性假說的概念後來進一步發展為統計分析的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的基礎,用來檢驗特定的基因序列是否受到自然選汰的作用,例如Tajima’s D test,成為在方法論上的重要進展。我們由野生稻抗稻熱病基因Pi-ta序列建構譜系樹的結構、序列的變異明顯減小、高非同義突變與同義突變比值及變異的相關地理分佈,推測野生稻的Pi-ta可能受到重覆地選汰清除(selective sweep)及功能限制(function constraint)的作用,而非單純族群擴張的結果;並且近期的選汰清除可能發生於早期稻米馴化的時期,稻熱病病原菌由寄主轉移(host shift)-由小米轉移至野生稻或水稻的結果,來解釋我們觀察到的基因變異的結果。此研究成果發表於Genetics期刊。

2008年我以科博館出國的補助至美國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考察他們在植物DNA條碼的進展。由於當時正式的植物DNA條碼仍未決定,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採用的策略為由熱帶雨林豐富樹種進行評估;以巴拿馬Barro Colorado Island(BCI)50公頃大樣區296樹種建立實驗流程,並且以植物DNA條碼建構群聚譜系樹,延伸DNA條碼在生態學研究上的運用。2010年我採用部份福山及蓮華池樣區樹種的材料,至美國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在John Kress博士的指導下,進行初步的實驗,並學習相關的DNA條碼資料庫管理及分析方法。以植物DNA條碼建構的群聚譜系樹及大樣區的生態資料,運用於譜系群聚生態學(phylogenetic community ecology)研究,為相當新穎的觀念。在生態學,2001年Stephen P. Hubbell博士提出的中性假說,以隨機性來解釋物種群聚的現象;類似於分子演化的中性假說,運用成為統計分析的虛無假設的基礎。生態學的中性假說,可以用群聚譜系樹進行隨機化來檢驗,成為這領域發展的關鍵,而這方面的概念及相關的分析軟體,近來年逐步發展成熟,已成為快速發展的新興整合領域。探討譜系群聚的結構,為我現階段的主要研究主題。

2022/12/13 更新